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人民检察院 本网站已支持IPv6网络  
首 页     检察要闻     信息公开     检察风采     检察文化     视觉检察
当前位置:首页>>检察要闻
“内蒙古检察协同治理守护绿色长城”系列报道之五丨锡林郭勒检察:法治织就北部边疆新绿裳
时间:2025-10-23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航拍内蒙古乌拉盖草原乌拉盖河九曲弯(视觉中国 供图)

盛夏的锡林郭勒,碧草连天。风拂过,绿浪翻涌,直抵天际。昔日矿坑粗放开采留下的伤疤,如今已悄然隐没于新披的绿装下。这幅草原壮阔画卷,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根祖国北部边疆的丰硕成果,也是公益诉讼守护草原生态的生动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保护草原、森林是内蒙古生态系统保护的首要任务。作为祖国北部边疆至关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锡林郭勒盟怀抱17.4万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原,占锡林郭勒盟土地面积的85.7%,占内蒙古自治区草原面积的32%,占全国草原面积的1/16。这里孕育着全国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国际生物圈监测体系的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生态价值十分重要。

从抚平生态创伤到织就系统保护网络,再到探寻绿色发展通途,锡林郭勒盟检察机关的足迹,正深刻诠释着“两山”理念的坚实落地。

2025年4月,锡林郭勒盟检察分院检察人员到锡林浩特市毛登牧场和白音锡勒牧场对禁牧标志等进行督查检查

聚焦“历史欠账”:矿山的绿色蝶变

由于历史原因,锡林郭勒草原的矿山建设一度存在诸多乱象:无证露天采矿、以探代采、治理复垦不力、历史废坑遗存……这些生态痛点恰是草原保护的重点难点。

2020年初,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部署绿色矿山建设工作,《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 为全盟绿色矿山建设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见(试行)》随之出台,一场服务绿色矿山建设的公益诉讼专项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五年来,锡林郭勒盟检察机关协同发力,直指矿山治理“顽疾”,立案办理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案件77件,协同督促60家矿山企业恢复治理采矿破坏的草原62,011.86亩,成功追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3.89亿元,由此为草原生态修复注入强劲动能。

“矿山复绿”从检察建议跃入现实,是“两山”理念铿锵的回响。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锡林郭勒盟分院(对外可简称“锡林郭勒盟检察分院”)办理的某甲公司和乙公司破坏生态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涉案两单位及时缴纳了1.4亿元草原植被恢复费和13.57亿元矿业权出让收益,严格依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同步推进修复。这两座矿山经治理后面貌焕然一新,当年便成功跻身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

法治力量同样在某丙公司破坏生态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显现出巨大威力。面对该企业破坏矿山地质环境和草原生态的问题,锡林郭勒盟检察分院与锡林浩特市人民检察院协同发力,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最终,该企业依法完善了草原征占用手续,并累计投入4.7亿元巨资进行系统性治理:建起封闭储煤厂,设立公益诉讼法治教育基地,打造生态公园……昔日生态痛点,如今已发生蝶变,成为自治区级绿色矿山。

破坚冰,树标杆。锡林郭勒盟检察分院督促某旗政府履行某煤矿草原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行政公益诉讼案,经诉前磋商、检察建议督促无果后,锡林郭勒盟检察分院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并获得法院全部支持,协同督促政府限期完成治理、恢复草原植被。

锡林郭勒盟检察分院同步对涉案企业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成功追偿生态修复费用及生态服务功能损失近2亿元。该案实现了从行政机关抵触到主动致谢的转变,成为全国首例起诉县级以上政府并获生效判决支持的行政公益诉讼案,并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2024年“以检察履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典型案例。

2022年4月5日,冰雪消融、万物复苏,锡林郭勒盟道特淖尔湖边迎来迁徙候鸟

紧盯“核心目标”:生物多样性的法治屏障

矿山治理是对历史遗留或当前破坏问题的“亡羊补牢”式修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则是更具前瞻性的系统工程。检察机关将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作为公益诉讼主战场。成群的黄羊掠过天际线、蒙古野驴在旷野间自由奔腾、百灵鸟振翅啼鸣回荡,这画卷展开之日,正是检察公益诉讼守护价值得以充分彰显之时。

2018年,东乌珠穆沁旗人民检察院办理的王某某等人非法狩猎案调查取证现场

畅通“生命之路”

广袤的边境线上,野生动物的迁徙曾步履维艰。“巡护时若是见到动物在干涸的水源地旁焦躁地徘徊,或是在迁徙过程中受伤,心里别提多难过,像压了块石头。”常年奔波在边境线上的检察官回忆道。这份揪心,促使检察机关将目光投向野生动物生存困境。

2020年2月,锡林郭勒盟检察机关制订出台《开展保护野生动物公益诉讼专项活动方案》,监督、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加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针对人为因素危害野生动物迁徙安全的问题,二连浩特市等5个沿边旗市区的检察院深入一线,精准锁定水源匮乏、通道受阻、动物尸体处置不当等问题。他们发出一份份检察建议,督促相关职能部门迅速行动:新建饮水点、清除迁徙通道障碍、建立专业无害化处理机制……动物在迁徙时曾经面临的“险关”已然变坦途。

面对非法狩猎、买卖蒙古百灵等珍禽的猖獗犯罪,检察机关利剑出鞘,跟进办理民事公益诉讼14件,诉请赔偿野生动物生态价值损失费等755.5万元。这些举措均得到人民法院的支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东乌珠穆沁旗人民检察院办理的王某某等3人非法狩猎案,通过刑附民公益诉讼追究生态赔偿责任,此案入选“2019年全国公益诉讼十大典型案例”,发出了震慑非法交易的法治强音。锡林郭勒盟检察分院在办理吴某某等14人破坏草原生态民事公益诉讼案时,深挖非法收购、运输、狩猎黑色链条,最终,法院判决14名被告连带赔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256.81万元。此案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2023年度“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典型案例。

2023年以来,锡林郭勒盟检察机关积极开展“草原保护协作统一行动”,优化协作行动沟通机制,打造辐射全区检察机关的生态检察大协作保护模式

“盗”此为止

滋养生灵的草原也是防风、芍药等珍贵药用植物的天然宝库。在暴利诱惑下,非法采挖行为一度肆无忌惮。“头天还好好的草场,一夜之间被挖得满目疮痍,牧民们看着直掉眼泪。”检察官描述的场景令人痛心。更棘手的是,部分药材未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行政处罚力度微弱,“罚一千,赚几万”的畸形利益链让盗挖者肆无忌惮。

对此,锡林郭勒盟检察机关积极破局,与公安机关协同发力,加大民事公益诉讼办案力度,对组织非法采挖、收购、买卖等全链条违法人员一体追究其破坏生态民事侵权责任。

如何为无形的生态损失定价?面对专业鉴定难、费用高的瓶颈,检察官们另辟蹊径,邀请草原保护专家学者实地“把脉”,评估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与中级人民法院审判人员共同研讨达成共识。检察机关在充分吸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违法者的侵权责任,依法探索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对违法者处以生态服务功能损失费2倍的惩罚性赔偿。“让违法成本远高于非法所得,真正‘罚到痛、不敢再犯’!”检察官侯毅说。

2021年以来,锡林郭勒盟检察机关立案非法采挖、收购野生防风破坏草原生态民事公益诉讼19件,向锡林郭勒盟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14件,诉请赔偿生态服务功能损失费353.6219万元,惩罚性赔偿707.2433万元,草原植被恢复费75.9653万元。

司法判赔逾千万元,这一事实在全社会树起了“破坏生态必付沉重代价”的鲜明导向。锡林郭勒盟检察分院以该类案件为原型,制作了汉蒙双语普法漫画,生动直观地揭示了非法采挖野生药用植物的严重后果与法律代价,让法治意识在草原深处潜移默化。

2024年8月,乌拉盖管理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人员深入牧区为牧民群众讲解草原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了解征集公益诉讼检察线索

治标更需治本

针对非法采挖顽疾,锡林郭勒盟检察机关深入调研后形成专题报告,推动锡林郭勒盟2023年上半年在5个旗市区部署专项打击行动。检察机关跟踪评估专项活动成效的调研报告再次上报后,决策旋即落地:是年12月,锡林郭勒盟行署印发《关于严厉打击破坏草原野生植物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的通知》,14个部门协同发力的联合整治行动全面启动,一张打击破坏草原野生植物资源的天罗地网迅速张开。根据统计,专项行动共查处案件37件,处理违法人员198人,检察机关依法对93名情节严重者提起民事公益诉讼,非法采挖之风由此得到有效遏制。

2025年3月20日,锡盟检察机关公益诉讼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启动仪式在锡盟检察分院举行,对《锡林郭勒盟检察机关公益诉讼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方案》进行部署

深耕可持续发展:草原的休养与净化

锡林郭勒草原是内蒙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支点,也是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与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的主战场。2023 年 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 “三北” 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指出,总体上看,内蒙古的草原已经过牧了,要注意休养生息。

禁牧休牧、草畜平衡,正是人与草原签订的生态契约。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锡林郭勒盟检察分院在履职中发现,部分旗县市区出台的休牧禁牧公告与《内蒙古自治区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条例》存在不相符之处。检察机关通过审前磋商,督促锡林郭勒盟林业和草原局对锡林郭勒盟13个旗县市区出台的休牧禁牧公告进行合法性审查,及时修正不符内容,完成覆盖全域的“法治校准”。

连续三年,锡林郭勒盟检察机关聚焦草原休禁牧监管,立案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88件,对拒不履行监管职责的行政机关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案1件,督促查处违反休禁牧规定行为2811起,行政罚款248.859万元,持续助推锡林郭勒盟2.9亿亩草场休养生息。公益诉讼如同法治监督哨,时刻守护着草原喘息、复苏的宝贵窗口期。

与休禁牧监管同步进行的“绿色发展”行动,是一场针对固体废物污染的攻坚战。锡林郭勒盟检察机关与盟生态环境局、农牧局等职能部门紧密协作,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作为生态环境深度治理与乡村振兴协同并进的重要发力点。2018年8月以来,锡林郭勒盟检察机关依法办理相关领域公益诉讼案件108件。这场持续多年的“净土保卫战”成效显著:督促清理各类固体废物905,107.3吨,治理被污染的耕地、草原、林地44,503.41亩,依法追缴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和治理费用7,953.37万元。这份守护净土的担当,赢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锡林郭勒盟检察分院第六检察部被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生态环境部联合评为“2022年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表现突出集体”。

2018年以来,锡林郭勒盟检察机关结合实际先后制定出台两个保护锡林郭勒草原五年规划,在守护草原生态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办理草原保护案件473件,督促恢复草原62,269.595亩、林地2,667.749亩,督促整治修复被污染的耕地23,841.68亩,督促清理河道5公里,督促清理随意堆放的固体废物68,190.2吨,督促修复被污染的草原面积35,165.4053亩;依法诉请承担草原生态服务功能损失费3.97亿元、草原植被恢复费194,247.87万元,法院判决全部支持。

万里新绿,法治铸就。锡林郭勒盟检察机关以公益诉讼保障生态与发展共赢,筑牢绿色根基,护航北部边疆大地生生不息。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检察分院 康健)(本文图片由锡林郭勒盟检察院提供)

来源 | 人民法治网



12309检察服务中心
中国检察听证网
法律法规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人民检察院
地址:多伦县诺尔镇农民一条街    电话:0479-4529693
技术支持:正义网 京ICP备10217144号-1

本网网页设计、图标、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